当前位置: 首页 - 原站资料 - 质量工程 - 精品课程 - 正文

授课教案-杨晓明(第三讲)

2009年12月16日 点击:[]

设计素描

二、精细,超精微局部刻画练习(材质、肌理、空间、变形、夸张、象征)

课时总安排: 22 学时

(理论: 4 学时)

(实践: 18 学时)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对物体的描绘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强物体的精细,超精微局部的刻画练习。同时理解空间概念,物体材质肌理的描绘与掌握。各类材质大致可分为 1. 反光不透光的、 2. 透光且反光的材料、 3. 相对既不反光也不透光的材料。并且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抚摸,与材料的真切接触,并通过练习体验物体的部分材质肌理特征,柔、软、坚硬、精细、粗糙、光滑、钝涩等等。

在设计素描中,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通过对现实中物体的物质形态内在结构与构造,材料,空间等特征,深入分析理解之后,由理性分析转向感性的思考,创造性的方向过渡,拓展引发学生在形态造型上新探索:通过变形,夸张,象征手法打破空间、物理,时间、容积、肌理、运动规律。再将打破的事物作为元素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可以不按常规逻辑,而是按逆向思维方式组合。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充满幻想欲的事物,从而提高设计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物体空间、画面空间和物体的材质机理表现是难点。

2 物体的材质肌理和精微细部的刻画是教学重点。

3.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1 、物体的空间体积,画面的空间和物体材质肌理的描绘,需要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多动脑、多画、多问。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出现的问题,并个别指导。

2 、局部刻画时让学生认真观察,用手触摸感受物体的质地,通过放大的手法加以描绘,老师引导,提问等的手段,让学生有所感悟。

3 、创新意识要善于思考推敲,让学生多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或图形创意等作品,从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教学用具:

画具(画板、画架、纸、笔)各种书籍,各种物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材质肌理:

介绍物体的材质肌理大致可分为 1. 反光不透光的、 2. 透光且反光的材料、 3. 相对既不反光也不透光的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认识,要让同学们对各种材质的物体有所了解和感悟。

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表现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而且有时更能体现材质本身的魅力。凡 . 高绘画的独特风格,在于他将颜料的肌理质感进行夸张强化,突破古典模式,给人以急强的视觉冲击力。而毕加索和杜尚运用现成物进行的创造,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材料在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应用上具有广泛的空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并展示了材料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材料的感悟。认识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作用,用材料来表达思想,并改变设计素描中单一的表述方式,在视觉中充分发挥材质的美,这是现代设计新的思路和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与设计中的材料不在是直觉的感受和简单的运用,加强对材料原属性,新的功能和价值的深层次的掌握,改变艺术与设计的含义,在观念上为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1、纹理组织构成

在设计中,人们通常运用通感的形式,通过视觉感受触觉的印象,视觉和触觉的互相对换使人们内心形成一种反应。纹理组织具有视觉的强烈效果,并以一定的语言形式,传达出设计者心中意象的表现系统,能够左右欣赏者的思维。研究各类物体形状的不同纹理,使设计者认识纹理,组织视觉性质,培养对自然媒介物的情感,广泛地收集和体验各种纹理组织的直观效果,引导设计者产生意象,表现意象。

2、搜集纹理,构成深度空间画面

纹理能够传情达意,有助于形体和空间的意象表现。收集纹理制成不同纹理组织的画片,通过媒介物体的表层面,形成视觉和触觉的同步效应,完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纹理画面获得的方法较多,有拓印、烧灼、编织、拼焊、剪贴、塑造、拼排、转印等,通过一定的形式,认识纹理的点、线、面、色调的构成元素,以及规则、紊乱、粗糙、细腻的组织规律,掌握明暗值的对比关系,培养领悟深度的能力,构成纹理空间形式。

3、运用纹理,构成情绪意象

纹理组织能够反映物质表面状态,通过明暗值的对比关系,可以表达一定的空间状态,同时,纹理组织也具有传达情感的意向。运用纹理进行定向的有意味的组织,传达某一特定情绪或意境的表现,构成情绪意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如天安门的城门门页上,包上一层马口铁以加固木结构,并钉上了一排排的木钉,形成纹理效果,加固作用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重在传达一种神圣、威严的感觉,使人望而生畏。纹理组织依附建筑传情达意形成建筑的表面形象,影响人们的情绪表现。

质感的转换

改变视觉观察常规,打破物体原有质感的概念,使一物体用不同的材料质感进行转换,建立新的质感概念,通过多种手法,使新的材料质感有机地和物体协调统一起来,完整地成为一体,训练自由表现物体质感的能力,体验物体质感的转换过程。

作业练习:

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材质肌理了解,描绘一张表现材质肌理的精细素描。

作业要求:

运用写实的手法,深入刻画作到精细入微,并有创造意识。

评分标准:

构图 10 分、观察能力 30 分、表现能力 30 分、创意 30 分。

二、形态空间的结构认识:

形态空间的结构认识是指形态本身的结构、形态所占空间的结构,以及构成形态的物质形式。在三个结构关系中,紧密相连构成形态的基本结构。

1、外部结构

是指形态外部的形状或轮廓,是视觉感受形态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之一。外部结构影响着形态(或造型)的整体形象,体现着边界线的造型特点,边界线运动的三维造型特点以及比例关系等。

2、内部结构

是形态内部各部分之间界线的总称,包括具体的装饰线,表现色域的边界线,体面结合的棱线和线角,是形态内部各部分结构的表现化的认识。

3、物质结构

是构成形态的物质形象,指材料所构成的形态实体,以及材料所体现的质感视觉效果和视觉量感。

形体和空间概念的认识:

造型的过程是设计者对自然物象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对于形态结构富有想象的理解。自然物象的形式是由其内部性质决定由外部发展而成,通过观察,对自然物象由表象深入到内在结构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物象结构性质的完整认识和整体把握。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和表现,结合结构启示的潜想,为进一步的结构和设计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形”是二维平面的概念,是形态某一角度投影形态,沿着投影的边缘描画下来,便是这一形态的轮廓。

“体”是三维的,立体的,是存在于空间之中形和体的组合。

“形”和“体”不能分离的,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形可以脱离体的概念单独在(平面的),但体不可以没有形,体的存在必须以形为前提。

空间概念沿于建筑,渐渐的延伸扩展到音乐,文学,电影,诗歌。建筑与电影的空间概念是实际存在的空间,而音乐,文学,诗歌的空间概念是意念空间,我们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专指视觉空间——绘画空间。

形体与空间的虚构:

常规的素描是描绘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意象性素描是试图描绘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我们需要运用内在的想象来设计不存在的现实。虚构情节造型、场景是造型设计必须经历的一种思维过程。形体和空间的虚构,是在客观事物外在的形式特征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改变性质的描绘,主观的处理物象的概念和特征。

形体与空间的虚构,把客观物象的空间感、质感、量感、明暗度等素描要素超客观地再现出来,反映不同于自然造物法规律,使之变异,形成意想性虚构物象,具有真实和荒诞的双重性质的视觉效果。

形体和空间的虚构改变常规的视觉感受,以虚构的情节表现形态重新组合、配置客观物象的实际存在方式,使之具有原来概念之外的新的概念,比例关系、可见组合秩序。追求逼真的质变效果,新颖的造型效果。

虚构的空间

空间的虚构,是在理性空间的基础上臆想出来的,在完成设计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概念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人与物。实空间和虚空间的臆想表现使合理的设计思想在虚构的空间里得以表现,说明未实现的事物有具体形象表现。综合所有构成要上要素,如造型,光影布置,质感表现,色彩等,进行真实的描绘,解决设计构想的表象问题,获得表现臆想空间的能力,在体现设计和表现设计中把思想和手段发挥到极限。

作业练习:

通过对物体空间的学习理解,完成一张表现物体空间的精细素描。

作业要求:

运用写实的手法,深入刻画作到精细入微,并有创造意识,空间表现。

评分标准:

构图 10 分、观察能力 30 分、刻画能力 30 分、创意 30 分。

三、运用视觉信息,进行变形、夸张、象征设计构成新的图形:

阿恩海姆在谈论某一事物的抽象形式时提出两个过程:一是把握某事物的主要性质。二是构造出它的动态形态,以达到对其总体结构状态的把握。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测,构想出新的视觉图形,发现潜在的审美形式。并展开一系列想象,转变为富于图形意义的平面意想。毕加索的《小提琴与葡萄》,作品同时向观者展示了乐器的正面和侧面,以及其它物体的诸面。把形体剖析分解,重新构成超越物象的外在形式,对物象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创造出新的意想。正如毕加索说“ …… 他们已不在是两个人,不过是形体和色彩而已,形体和色彩保留两个人的这个概念,也保存了她们生命的旋律”毕加索的言语结实了新的图形是源于对自然的重新观察的结果,新的结构因脱离了原来的物质外形而形成深刻的审美表现,产生了新的意象图形。

形体的演变

通过幻想的手法,把一个物象原有的造型转变为另一个物象的造型,并且进行明暗,质感,组合变形、夸张、象征等方面的描绘,在视觉上追求合理,统一,在表现上追求幻觉的效果。形体的演变为我们在造型的延展性和造型的异创性上进行了有趣的训练,打破思维的纵向性,把横向间的物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最大可能的完成造型上的创造性设计与表现。

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把对自然的认识、感受、发现、构想通过设计的创造理念表达出来,是具体造型融会形态之间的关系、构成形式等因素,来训练设计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取向,从而设计出新的造型。

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设计素描内容,我们必须从思维的角度去认识和训练设计者,在心理学中,思维按凭借对象分为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按思维结果的创新性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按思维探索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和扩散思维。扩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他能使设计者在观察某一事物时,通过分散方式把事物分解为具有本质特性的可变因素,从中确定新的内容,探索新的发现,创造新的形式。在对客观刺激物的各种性质的观察分析中,引发不同性质的创造活动,发展想象和造型的动态思维,创造出一种超越自然实体、具有审美新意象的设计来。

作业练习:

通过变形、夸张、象征的手法,完成一张创意素描。

作业要求:

运用各种想象和思维,超越自然实体,深入精细刻画,并有新意图形。

评分标准:

构图 10 分、观察想象 30 分、刻画能力 30 分、创意 30 分。

教材《设计素描》

作者:张小路、朱大发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2 年 9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