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色彩构成,作为指导现代设计学习的基础理论体系之一,早在上世纪初期的德国包豪斯运动之际,即在享誉西方画坛的艺术大师伊顿、康定斯基等人的倡导下创立了相当系统的学说框架。对于设计者来说,色彩的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其并非是色彩构成研讨的终极目标或主体内容,而仅是延伸到色彩美学范畴的必要铺垫。色彩构成作为一门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科学的综合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领域极为广泛,本课程拟从解释色彩基本性质的物理学知识、反映色彩视觉规律的生理学知识,以及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具有普遍精神、情感影响的心理学知识等方面入手,意在引导学生简明扼要的领悟色彩的科学内涵及其逻辑。
色彩构成是美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从物理的和心理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色彩的基础和色彩构成的方法。色彩构成是纯粹基础性的理论和色彩的学习,它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创造性思维为基本目的。色彩构成是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按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法则进行严格的训练,将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该课程自攀枝花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创办以来,一直是美术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受到全体师生的重视,广泛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色彩构成》是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为前提的一门美术教育基础课程,该课程通过逻辑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全面讲授色彩在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知识,是构成基础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中,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美的境界,达到自由表现色彩的目的。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相关内容的了解,提高和加强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理解和运用构成法则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立体构成、服装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部分 色彩的基本知识与色彩属性( 2 学时)
第二部分 色彩的基本规律( 3 学时)
第三部分 色彩与心理效应( 2 学时)
第四部分 配色的方法与原则( 3 学时)
第五部分 民族地域色彩( 2 学时)
实践部分( 24 学时) 1. 收集色彩构成方面的资料 ( 4 学时) 2 、收集民族色彩方面的资料,对好的构成作品观摹体会,初步消化课堂知识。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色彩构成的意义、名词解释、色彩构成的形态元素。通过色彩三属性的推移练习,全面感受三属性的色彩面貌以及单一属性的作用和效果,掌握色彩的调和手法。
难点:了解不同的色性与调性的表现力。了解色彩与心理效应的关系。掌握运用色彩表达一些一般性概念与主题,从特定的关系中表达出该概念的特征。
解决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内容采用直观的方式形象地演示出来。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乐趣,将学生由 被动接收变为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 1 )色彩构成作用必须是手绘图,可以借助电脑进行小图样板绘制做参考。( 2 )作业要体现出色彩不同属性在构成作业中所起到的作用。( 3 )掌握颜色的配色方法,并运用到构成作业中。( 4 )从特定的形色关系中表现出人的心理感受。
( 1 )了解西南地区各民族色彩搭配特征。
( 2 )掌握各少数民族环境色彩配置的规律和法则。
( 3 )到图书馆及互联网收集色彩方面的资料。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 20 世纪“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方法基础上,结合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视觉心理学等课程,努力构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规范,实现设计作为手工行当向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向。
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收集色彩构成方面的资料。收集民族色彩方面的资料,对好的构成作品观摹体会,初步消化课堂知识。
通过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观察思考,发现日常生活中色彩构成与艺术设计形态的关联,学会使用生活中形态进行创造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
作业内容与要求:( 20 学时)
内容:( 1 )色彩三属性色调构成练习 3 张(三属性各一张)。
( 2 )色彩面积对比练习 1 张。
( 3 )色彩冷暖对比构成练习 2 张(冷暖色调各一张)。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对首先需制定一个基本计划,按照计划中的实验指标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构成资料,并使用构成方法将其转化为预期的形态。该过程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在过程的中间环节给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
考核内容与方法
1 、平时作业成绩考核要按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即能考核学生色彩原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核色块调和能力。评分要准确、客观。
2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期末作业考核中,要检查学生作业的色彩搭配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
本课程总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占 40 %,平时综合成绩占 60 %。
创新与特点
收集民族色彩方面的资料,可以是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或民间工艺品色彩等,对好的构成作品观摹体会,初步消化课堂知识。应用到不同的设计专业和领域。
引导学生在学习外来艺术的同时,关注地域民族民间色彩的价值与特色,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之间找到路子,形成自己的风格 , 将富有东方哲理和意蕴的本土文化融入现代视觉艺术之中,赋予色彩作品以全新的精神内涵和视觉美度。
1 、体验式教学:观察实际事物,开展课堂外教学;
2 、案例教学:分析案例, 在教学大纲基础上,每位教师在标准案例上自己增加典型案例,课程结束时统一整合教学案例,形成逐年改进,优化教学案例。
3 、讨论式教学: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经验、讨论问题;
4 、观摩式教学:自我陈述、展览、答疑。 以学生作业的创意概念、草图、老师评语,形成展示教学过程,学生思考过程。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全部学生作业在展厅做展示。老师根据学生作业集中讲评。
5 、多媒体教学:以标准电子课件为教学参考书,上课老师在标准电子课件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文字、图像、声音,使学生便于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色彩构成》文艾 编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色彩构成》 崔唯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设计色彩》 张连生 单德林 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色彩构成技法谈》 赵奉堂 天津人民出版社
《色彩构成》 李莉婷 湖北美术出版社
除教材外,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让学生自学分析优秀的 色彩构成作品 ,拓宽知识面。
本课程的教材和大纲目前采用定购和自编形式,自编的教学大纲,与课程相配套,把上过本课程的学生优秀作业做成参考书。在上课期间播放,启发学生思考与参照,采用多媒体教学,便于更多学生同时观看大量优秀案例。
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收集色彩构成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教学理论更新:
大力介绍、借鉴国外院校色彩构成课程的设计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课题设计等方面吸收其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开发学生在思维、形式意识、手法、对生活及周围事物的观察、对学生个性因素发现与帮助等方面的方式方法。
在教改实验和教材的编著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学习外来艺术的同时,关注地域民族民间色彩的价值与特色,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之间找到路子,形成自己的风格 , 将富有东方哲理和意蕴的本土文化融入现代视觉艺术之中,赋予色彩作品以全新的精神内涵和视觉美度。
教学方法的 更新:
教学环节的链接与整合—— 将理论讲授、色彩信息收集、草图构思、讨论讲评、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与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叉等多元、多维、多样化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出课程的知识性与创造性。做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开发潜力。
教学案例的开发与 共享—— 在教学大纲基础上,每位教师在标准案例上自己增加典型案例,分单元研讨,形成逐年改进,使之学术化、科学化、动态化地优化教学案例。配合教案,把各阶段学生的优秀作业汇编成教学参考资料,以学生作业的创意概念、草图、设计表达、教师即时评语等,形成展示教学过程,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考。
教学过程的体验与延伸—— 强调绘制大量的草图,多角度、多思维地快速方案练习,并将学生的单元习作、色彩写生和构成设计等作品在全院公开展示,使学生作业由被动接受、完成任务的方式变为主动展示,公诸社会、展示才智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改革找到了效果检测的窗口,为师生交流,公众对话,为学生创造才华的展示提供了平台。
教学手段的更新
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组多媒体课件教学率达 100% 。课件的制作过程使课程资源、内容等知识范畴的材料得以优化,使体裁、媒介、材料、技法等课题设计要素得以有机组合与巧妙编排,使教师的思路、教学程序与组织、教案编写与表达更为清晰。
通过电教设施,在教学中进行动态图像演示,可使绘制与讲解同步,并能在同一幅画中改变结构、色调等,以扩展灵活变通的思维,将构想直观化。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明辨道理,增强艺术感受力,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实现了教育过程的优化。
校内督导组的评价:
《色彩构成》是由服装教研室苏小燕、卢新燕、童友军等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教学能力强。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整体组织设计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层次分明,注重逻辑思维,分析透彻。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好,对解决问题、理解、发现问题诸方面都有所突破。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的作业汇报展览中,反映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这门课程深受师生的好评。
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的评价:服装设计教研室负责的《色彩构成》,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将传统和现代精神融为一体, 关注西南地域民族民间色彩的价值与特色,形成自己的教材体系与教学风格 , 将富有东方哲理和意蕴的本土文化融入现代视觉艺术之中, 很有特色,令我们耳目一新。
学生评价:
近三年学生的总体评价: 通过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构成》的学习,我们从高考前的美术基础成功地进行了设计基础的转型,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有动手能力的技术训练,还有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老师们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色彩原理、构成形式的特有方式,向我们展现一个新的视角,每次上课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近年来,艺术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佳绩。我们的毕业生,有的已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的服装公司、广告公司和室内装饰公司中成为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